发布时间:2025-10-17 11:23:46    次浏览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有2个事:1、房地产转互联网;2、滴滴一下,不能马上出发。国庆节后上班第一天,北京、上海、深圳同时发布网约车规范征求意见稿,还沉浸在国庆狂嗨中的滴滴、优步等企业,突遭晴天霹雳。网友调侃说:不会让滴滴“死”在了国庆上班头一天吧?让滴滴不安的5点规定:1、户籍、车牌:第一击就是致命一击,北京、上海要求网约车司机必须是本市户籍,深圳则持有居住证也行,但车牌均必须是本市车牌!京人京车、沪人沪车,这相当于把所有外籍车辆、外籍司机全部赶出这一市场。2、驾照、资质:北京和深圳一致,要求取得《网络预约出租车驾驶员证》以及驾驶自有车辆;上海则是在前者基础之上要求必须是本市驾照且仅有一辆从事网约车经营。3、年龄、车龄:深圳、北京要求驾驶司机必须为3年以上驾龄,北京更提出男的要60岁、女的55岁以下,退休了还想开滴滴?上海要求前1年内驾驶无5次以上违法行为。对于车龄,深圳要求车龄要2年以下。4、车型、排量:对于车型,三地要求一致,燃油车轴距要超过2700mm,新能源车轴距要大于2650mm。对于排量的要求更是致命的,1.8T或者2.0L以上。看来未来滴滴打车,打的都是“豪车”!5、额外要求:北京需要张贴网约车专用标识;上海要求火车站、机场出发的订单不被允许;深圳要求必须取得《网络预约出租车汽车运输证》。如果按此规定实施,不知网约车是否还能生机勃勃?今天就来解读一下网约车新规细则以及它可能将会带来的市场变动。为网约车行业制定门槛但却忽视出行观念已悄然改变在社会各界纷纷对新政表示不同看法的时候,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官方微博发布了《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深化改革有关政策文件解读》解释为何规定网约车司机和网约车为北京户籍、北京市车辆。一句话总结:这么做,全是为了治理交通拥堵啊。其实「治堵」这件事情一直是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政府甚至是全国大部分政府的头疼之事。有媒体小编也曾在打车时听司机讲起,可能由于一些司机自身问题,在重要的交通路段随意等客停车,造成某些路段严重拥堵。但如此规定真的能改善「堵城」的交通状况吗?但通过 2009-2015 年我国私家车保有量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保有量增速是有放缓的趋势。中国出行用户必须拥有私家车的固有观念已逐渐过渡到使用车辆的新观念。专车的出现的确从某些层面上满足了用户出行的个性化需求,一定程度上成为私家车的替代品。拼车形式的出现,在节约社会总体成本的同时,也将出行变得更便利、省去停车费以及加油费用。这也就是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重要布局。 在全国看来,小汽车的使用效率普遍偏低,每天平均使用时间少于 1 小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限制车辆作为专车更高效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也使汽车使用率大打折扣。因此,对于解决交通拥堵这件事也是要科学分析。若新规出台实施司机、乘客以及平台都将如何生存 80% 网约车司机都不符合要求 毕竟在北京、上海这类超一线城市,虽然人口众多,但拥有本地户口的人还是占少数。所开车辆符合轴距和排量要求的更是少之又少。就目前来看,依照细则条例以及平台的高奖励门槛,将来可能会退出一大部分兼职司机及车辆。对于一部分自由职业者来说,合法后的网约车也算是一份正式工作,他们将来可能又要回归原来的生活。 乘客:打车难 、打车贵的状况又将重现 1、车费翻倍增长。因为网约车定价之所以相对实惠,主要是因为社会共享车辆本身的平民性,要求用帕萨特、奥迪 A4L 等以上的车型提供网约车服务必然提高运营成本,或将抬高网约车费到当地出租车价格的两倍或以上。2、出行效率也将大幅降低。据滴滴出行平台的粗略估算,等待时长将从目前平均 5 分钟延长到 15 分钟以上,同时因为供不应求,可能会再现司机挑乘客的情况。这对依赖专车出行的人来说简直是噩耗,无论是顺风车还是专车,感觉又将面临打不起的尴尬境地....重新回归出租车行列,面临的可能又会是司机师傅的不耐烦与无限的拒载.....曾经痛恨已久的“ 打车难 ”、打车贵的状况又将重现。3、对于在北京以及上海的单身青年来讲,这可能是一个重大利好: 网约车平台灵活管理司机及车辆才是正解 网约车并不是第一次遇到政策打压,在起步阶段,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打车成功率,当时的滴滴和快的就在自己的 App 客户端中设置了「加价」选项。显然,不论从国家规范层面,还是各地管理层面,「加价」或「议价」都是明令禁止的。从最开始各地严格监控网约车并拦截司机,到今年 7 月网约车正式纳入合法轨道。由此可见,网约车平台与政府的积极沟通起到作用。另一方面,从滴滴的布局来看,其不仅在打车出行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还投资了公共交通以及共享单车。其次它也将触角伸到医疗、地产等领域。随后将产业延伸至【医食住行】等生活领域,进而构建整个的生态体系。即使这次政策出台,经历了大风大浪的滴滴也不会因此丧命。凤凰财经:完全与改革和社会期待背道而驰,网约车新规到底想保护谁?!新规异常严苛,令人遗憾,完全与改革和社会期待背道而驰。1、户籍排他性则明显是一种歧视:我国《劳动法》里明确规定,在招用职工时,用人单位不能因地域、性别、民族、信仰等因素产生歧视。2、行政干预消费者舒适性的做法,有违依法行政:排量大小,肯定与安全无关。上海的说法是考虑到消费者的舒适性,不过,且不说轴距差了50mm,对消费者的乘坐到底有什么影响。消费者乘车的舒适性,完全是消费者基于自身消费状况的判断,这本是最基本的属于市场决定的范畴。行政干预到消费者舒适性的做法,既有违依法行政,而且,在提倡市场起支配作用的当下中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罕见的。3、新规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更耐人寻味的是,相关新规还要求车辆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要求安装专有卫星定位装置的理由,据说是记录网约车行驶的路线,为了安全,也为了防止司机舞弊。且不说滴滴等网约车的平台,本身就可以利用司机与乘客的手机来监控路线,即使信不过平台方,乘客也都是有手机的。手机有GPS功能,交通部只要做一个第三方计量路线的app就足以达成记录路线的目标。一个APP的预算,30万就够了,甚至无数公司愿意免费做。但按照现在的办法,加装硬件,就算一千元一个,一个城市一万台,30个城市,就是三个亿的生意。显然,这些硬件肯定不是市场上能随便买的,一定需要资质认定,这就是数亿的寻租资源。4、本质原因应该是:滴滴们动了出租车公司的奶酪,有人不乐意了。一辆12万的满足网约车条件的车,又怎么会挂8万的沪牌?一个开着奥迪A4的人,又怎么会愿意频繁的开网约车?真开着A4,又挂着沪牌,又怎么会有耐心去经历漫长的考试?市场遵循供求定律的,一旦供给减少,必然是价格上涨。前段时间,舆论在严肃而真诚的争论“滴滴与优步合并之后是否会涨价”,现在大家才惊觉这是一种幼稚,原来,不顾一切要推高价格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在高价的网约车面前,只有少数高收入群体会继续使用,绝大多数老百姓只有重新转向出租车,回到僧多粥少的局面,重新面对打车难。这就意味着,“差异化竞争”的真正含义是,用“差异”压倒“竞争”,保护出租车公司的既有利益。马云曾说: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政府的一纸文件!在央视一档财经节目中,马云当着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的面说:银行没有办好的事儿,我们替银行办好。我感谢银行,银行做了很多努力,但银行没有做它的事,这块业务本来是应该银行做,银行没做好,我们替它做好。(敢公开对行长这么说话,我佩服我爸爸)马云说阿里巴巴成立第一天起,使命都没有变过: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马云曾在支付宝的敏感时期说: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马云曾表示:如果国家需要支付宝,随时可以上交。)马云:银行没有办好的事儿,我们替银行办好。9月30日晚间,央行发布关于网络支付的新政策,对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进行更严格的管控。滴滴的创始人程维是阿里走出来的创业者,如今也正面临着与阿里一样的困境。80后程维,4年打造了估值千亿的滴滴出行,击败了30多家竞争对手,甚至收购了优步中国,去年程维还作为中国企业家代表随国家领导人造访美国。但就像程维的前老板马云所说,打败你的不是技术革新、不是竞争对手厮杀,可能只是政府的一纸文件。文章转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